首页
资讯
古玩
摄影
书画
收藏
展览
艺术家
《乐舞之美:丝路石窟中的乐舞世界》读者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举行
发布时间:2024-10-02 23:07   |   来源: 艺术中国   |   责任编辑:李格林

10月1日下午,《乐舞之美:丝路石窟中的乐舞世界》读者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举行。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经理程翔云,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专刊主编吴浩,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学院箜篌专业教师鲁璐,《乐舞之美》编者王凯、陈柯翰,中国文联出版社融媒体部副主任王九玲等嘉宾参加分享会。

鲁璐以现场演奏箜篌曲目《霓裳羽衣》开启了读者分享会,《霓裳羽衣》的影响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盛唐一直流传到现代,成为音乐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通过这样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唐代乐舞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鲁璐在分享会上对箜篌的分类、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以及现代箜篌与古代箜篌的差异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她首先介绍了箜篌的三种古形制: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揭示了它们在汉代至隋唐的流行与演变。其中,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具有独特的品位;竖箜篌则源自波斯,被称为“胡箜篌”,其形状类似弓,共鸣箱多为皮革制成。现代箜篌在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乐器改革家创新而成,阐述了现代箜篌在演奏上的多样性和丰富表现力。通过鲁璐的介绍,与会者对箜篌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浓厚的兴趣。

吴浩在对丝绸之路上的乐舞艺术进行细致解读中谈到,佛教及其艺术形式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变化,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的生动例证。他指出,丝绸之路上佛教传播的历史脉络,以及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乐舞和造像艺术的演变与文明的互动关系紧密相连。详细阐述了佛教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和中亚的乐舞形式也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乐舞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这些乐舞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影响了宫廷和民间的表演艺术。

编者王凯在介绍《乐舞之美》一书时,深入阐述了丝绸之路文明的演变及其对乐舞艺术发展的影响,揭示了这一文化纽带如何塑造了历史上的舞蹈和音乐的演变过程。并对《乐舞之美》独创的文创“沙石尘土”的创意历程等做了详细介绍。

《乐舞之美》编者王凯、陈柯翰现场介绍本书编纂亮点与设计

《乐舞之美:丝路石窟的乐舞世界》汇集了来自国内外13个石窟、38个博物馆的图版资料,以乐舞研究为视角,揭开了从古代埃及、波斯、犍陀罗、印度至中国汉唐之际乐舞的原生形态,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融合了不同民族元素、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国家的审美,不断进行艺术蜕变与演化,了解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之间乐舞交流与融合的全过程。书中还特别考证了石窟寺、壁画及馆藏造像中的古代乐器,将它们分为3大项,14类、55件/套。编者从1万多张高清图版中精选220多张图版展示出了与乐舞艺术相关的事例。书中仿佛转动了丝路的时间齿轮,不断变换场景,如石窟艺术中的彩绘壁画、造像,墓葬艺术中的浮雕、壁画,以及国内外的陶俑、雕塑、曲谱、书画等馆藏品。在实例的基础上,书中深度解读了文献史料,邀请了多位在考古学、音乐史、舞蹈史、民族器乐等学术界卓有成绩的学者专家,按不同主题,不同角度撰写了既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文章,充分表现出了乐人与舞伎的多种才艺,在学术的基础上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揭示了丝绸之路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展现一幅古代丝绸之路上曼妙美丽的乐舞世界,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多元。

活动现场书影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可信网站

CopyRight © 2017-2018 http://shineup.artcn.org.c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正在上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