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的身份叙事中探寻边界:艺术家乔木霖的创作访谈
2025年夏末,旅居伦敦与杭州之间的青年艺术家乔木霖,再次以她标志性的“策展人 × 艺术家”双重身份,呈现出跨越地域与媒介的当代艺术实践。从杭州的《Home Sweet Home》到米兰的《WILD GROWTH》,再到她在伦敦的影像与装置创作,这一系列作品共同构成了她持续推进的主题——在流动的身份叙事中探寻“家”与“归属”的边界。她的艺术不以视觉冲击取胜,而以层叠的情感结构和空间叙事展开,延伸出一条关于记忆、身体与文化迁徙的诗性脉络。

一、从“家”的叙事出发:空间记忆与心理归属
乔木霖的创作常被视为“个体经验的地图学”。在2024年杭州的装置展览《Home Sweet Home》中,她以“家”的意象为起点,重构了私人记忆与集体情感之间的模糊界限。空间布置如同一个被时间剥蚀的居所:散落的家具、录音中若隐若现的家庭语句、织物上的手写痕迹,共同营造出一种“记忆的物质化”。作品中的“家”并非安稳的居所,而是流动的情绪现场。她以策展式叙事手法,将灯光、气味与声音引入空间,使观众的身体在行走过程中触发情感回忆,从而实现由观看到共感的转化。

二、“WILD GROWTH”:异乡与身份的辩证 2025年在意大利米兰 Le Belle Arti 艺术基金会举办的《WILD GROWTH》,是乔木霖在身份议题上的一次拓展。与杭州的作品相比,这件装置更具外向性和生长性。她以公共空间为舞台,引入城市街景影像、观众互动与声响装置,探讨“异乡人”的文化身份与自我认同。她将这种跨文化的张力转化为艺术语言:植物的生长、呼吸声的循环播放、影像中不断变化的地理坐标,共同构成一种动态的存在隐喻。

三、以身体为媒:与自身的感受、沟通与修复 在《Orchid Spine》(兰花脊)与《Talk to Me but Don’t Speak》中,乔木霖以身体经验作为情感叙事的核心。《Orchid Spine》源于她长期的脊椎疼痛——她将痛感转译为视觉隐喻:在脊椎的横截面上“生长”的兰花,象征痛楚中孕育出的生命与韧性。这种将生理体验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过程,使“身体”成为记忆与治愈的现场。《Talk to Me but Don’t Speak》则是一场关于非语言沟通的社会实验:在街头影像装置中,观众与陌生人仅通过手势、目光和绘画动作进行交流,构建出一种“沉默的对话”。

四、策展与创作的交错:双重身份的思维结构 乔木霖的策展背景,让她的艺术实践始终呈现出结构性与叙事感。她将展览空间视为“第二语言”——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章节,每一次展览则是一场空间化的叙事。她说:“我在不同阶段会主动切换身份。构思阶段,我像策展人一样思考;创作阶段,我完全回到艺术家的直觉中。”正是在这种身份流动中,她形成了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语言:既有策展的秩序,也有艺术家的自由。

五、从个体记忆到公共经验:艺术的疗愈性延伸 如果说《Home Sweet Home》是内向的凝视,《WILD GROWTH》是外向的伸展,那么乔木霖正在进行的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循环。她不断将个体经验推向更广阔的公共语境——家庭、迁徙、语言、城市生态、情感治愈——这些议题在她的作品中彼此交织,形成一种延展性的叙事结构。她希望通过策展与装置实践,建立人与空间、情感之间的联结,让艺术成为治愈性的媒介。
六、评论与意义:在全球流动语境中的女性声音
在当代艺术的跨文化语境中,乔木霖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女性叙事方式。她不以激烈姿态介入社会议题,而是以温柔、持续的方式揭示结构性压抑与身份焦虑。她的作品让人联想到 Rirkrit Tiravanija 的社会介入、Mona Hatoum 的身体传达与邱黯雄的文化寓言——但她的视角更具东方的感性与诗意。
结语:艺术即迁徙的过程
乔木霖的艺术是一种“流动的语言”:她从家庭出发,经由身体、身份与空间的层层叙事,最终抵达文化与情感的共鸣地带。
关于艺术家
乔木霖(Mulin Joe),1999年出生。现居伦敦与杭州。她的创作横跨绘画、装置、影像与空间叙事,作品聚焦于“身体经验、身份迁徙与情感疗愈”。代表性展览包括:《WILD GROWTH》(意大利 Le Belle Arti 基金会)、《Home Sweet Home》(杭州)等。她是 Le Belle Arti 基金会成员、Via Bagutta 画廊合作艺术家、中意文化交流协会成员。
关于作者
作者:张子涵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青年艺术评论人、独立撰稿人。关注当代艺术与文化传播领域,研究方向包括女性创作、跨文化叙事与艺术媒介的社会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