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古玩
摄影
书画
收藏
展览
艺术家
灵魂的生成装置:申凌飞的数字艺术世界 在感知与技术之间,她建立起一个关于情绪、观看与自我的深层结构
发布时间:2025-06-27 17:22   |   来源: 艺术中国   |   责任编辑:李格林

 

灵魂的生成装置:申凌飞的数字艺术世界

在感知与技术之间,她建立起一个关于情绪、观看与自我的深层结构

文 /

 

在当代视觉艺术不断被图像消费与技术标签化的语境中,申凌飞(Lingfei Shen)以其结构精密、情绪密度极高的数字装置作品,创造出一种极具独立性的艺术语言。她不是使用技术来“制作”图像,而是在技术的逻辑中重建“感知”的深层结构。从交互界面到情绪行为,从数字编码到观众经验,她以成熟艺术家的方式构建一个又一个可被进入的心理空间,作品既是装置,也是关于观看本身的持续提问。

申凌飞的创作逻辑始终围绕“感知的结构化”展开。她不从图像出发,也不依赖主题作为主导,而是从一个模糊却真实的心理状态切入,逐步建立其视觉语言。她擅长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眼动追踪等媒介手段融合为一个整体感知系统,并以此制造心理体验的“外部显影”。在她看来,艺术不是表达观点的工具,而是某种情绪装置的生成容器。

(Psyche, 2023)

这一思想在她的代表作《Psyche》中得到鲜明体现。作品通过AR技术构建出四组流动的虚拟面孔,观众的每一次注视、靠近、停留与迟疑都会被系统实时捕捉并反馈至面部的结构变形中。这些面孔不再是个体识别的符号,而成为某种流动的感知皮肤——无法定格,却能被深切地感知。申凌飞在这件作品中压制了技术炫耀的视觉冲击力,而以非稳定性的动态结构,诱发观众内在的身份投射。作品不讲述故事,而讲述“感受”,让人在虚拟之间,重新面对“观看自己”的经验难题。

(Apollonian, Dionysian/ No Hope, No Fear, 2024)

相比之下,《No Hope, No Fear》则将她对数字装置的理解推至更具结构性与情绪深度的层面。这是一件由多层虚拟角色系统构成的沉浸式作品。观众置身于VR构建的交互环境中,面前是两个高度象征化的角色:一个代表秩序与控制,另一个代表混沌与释放。这些角色并非程序剧本的被动呈现,而是由观众的行为路径、语言输入、图像生成行为所共同塑造。每一位观众面对的角色状态都不同,所有情绪、反应与动作都在实时修改角色的逻辑,从而产生一个“仅对你发生”的心理共演。

申凌飞并未止步于角色互动的表层机制。在这一作品的更深层中,还设有一个系统生成的“无形角色”,由观众自身的行为所激活。这一机制记录观众的声音片段、图形习惯、停顿节奏与视角偏移,并将其悄然融入现场结构——可能是一段语句的断裂,可能是灯光的一次波动,也可能是一幅绘图缓慢浮现的笔触。这个角色无形却真实,它的存在提醒我们:参与并非行为,而是“被经验”的另一种维度。

(Sketchbook/ No Hope, No Fear, 2024)

这一切建构的成立,都依赖于申凌飞对“展览空间”的非传统理解。她拒绝将装置作品作为技术样本展出,而是将其作为“情绪发生器”来布置现场空间。她习惯使用低照度的黑盒环境、非线性的声音路径与可触发性的界面设计,将观众置于一个信息稀释但感知聚焦的结构之中。她反复强调:“观看不该是一种消费,而是一次被动裂解——我们在作品中如何被看到,比我们看到什么更重要。”

 

申凌飞的作品并不提供明晰的意义结构,却极度依赖情绪状态的真实生成。她不叙述,也不引导,而是制造足够多的“模糊空间”,令观众在其中遭遇自身。她创造的不是世界,而是“视角”;不是故事,而是“经历”;不是图像,而是“心理结构的回响”。这使得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一次冷静而深刻的经验共构:观众在技术中走入自己,在交互中重塑感受方式。 她的艺术思想建立在结构精密与情绪诚实的双重基础上。她不是情绪主义者,但她让情绪具有了结构维度;她也不是纯形式主义者,却在形式中隐藏了极度精致的心理机制。这种“深感知”取代了传统的美学判断,使她的装置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日益广泛的关注。她不是将数字语言当作新媒体的标签,而是将它作为情绪叙事的新地形图,用以重新绘制观看、感受与自我认知的边界。

(Psyche, Display in Re-imagining Fashion Exhibition, Design Museum, London, 2023)

(Psyche, Display in Into the Future Tech-Art Exhibition, Whitespace, Edinburgh, 2024)

通过这些作品,申凌飞提出了一个具有当代表达张力的艺术命题:“虚拟空间不应被理解为现实经验的替代物,而是一种可以承载情绪、生成自我、甚至修复心理裂痕的精神容器。”在她的作品体系中,数字技术从未被赋予单一功能主义的意义,而是作为一种富有异质性、延展性的感知维度,唤醒我们对自身复杂性、脆弱性与未完成状态的重新审视。她以极其精密的结构与高度克制的情绪控制,让技术成为通向感知深处的界面,而非信息传输的终端。

在申凌飞看来,交互装置艺术并不只是一个观赏性的技术结构,而是一种可被经验、被进入的心理构造——一个激活观看与感受的场域,同时也是对“存在感知”进行解构与重组的实验性空间。观众不再是作品的“外部观者”,而成为系统运作的共谋者;技术不再是冰冷工具,而成为承载结构记忆与共振感知的情绪机制。在今天这个图像泛滥、界面过载的文化语境中,申凌飞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被忽视的路径:她让技术成为镜面,让作品成为触感,让观看成为心理自剖。

 

每一件交互装置艺术作品都像一场关于“凝视”的实验:凝视他者、凝视图像,也凝视那些在自我与虚拟之间不断游移的模糊轮廓——它们不稳定、不确定,却真实地存在。

正是在这些被激活的瞬间,人类在数字空间中的心理投影与真实经验之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可能性。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可信网站

CopyRight © 2017-2018 http://shineup.artcn.org.cn,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正在上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