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特殊的绘画展览活动“风景为何”在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拉开了帷幕。展览中的画作均来自金融、教育、设计、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普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0基础的“绘画小白”。过去3年,他们参与了见地沙龙主办、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的艺术工作坊,在清华美院李睦教授的指导下,用风景写生的方式,进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轻技法、重感受”的绘画体验。这项非功利、更近真实的社会美育创新实践活动,也进一步表达传递出:艺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每个人都有创作艺术、表达艺术的权利。
活动现场共展出了120幅画作,这是一批截然不同的色彩风景画,它们色调各异,情调各异,每一张画中都流露出些许稚拙的奇妙,让参观者产生好奇和喜爱之情。清华美院李睦教授认为,画展的创作者们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且十分难得的绘画群体,也是一个离职业性绘画较远的群体。“这些创作者们没有相同的风格传承,没有具体的技能传授,也没有共同的艺术目标。他们只想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绘画,用自己的尝试去体验绘画,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自己关于绘画的观点。”
见地沙龙召集人、当代文化学者肖怀德介绍说:“艺术工作坊这场持续三年的社会美育实验,沉淀出了三个核心价值成果。一是以绘画为媒介,向内走进自我的同时,通过多元群体的共同创作,让参与者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观察差异、由人度己;二是验证实践了艺术与人天生就连接在一起,艺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艺术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三是打破了建立在技法基础之上的艺术教学模式,进行了原生表达和技法训练之间阶段性取舍的创新探索,淡化参与者对绘画技巧的关注,回归到‘人’自发的情感表达中。”
“我打小就不喜欢上图画课,我不喜欢画画。出于好奇,我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我逐渐意识到李老师真心相信每个人天生都会画画。他主张别在乎什么规矩、技巧、标准,人人都可以拿起画笔做自由表达。”参展人金融从业者梁女士描述了自己在面对画画这件事上的“蜕变”。
儿童教育从业者李女士,在参加了艺术工作坊后,用“破壁”来总结自己三年来的收获和感受。“在我为不能接受自己的一幅画而茫然时,李睦老师告诉我,无论你怎么做,也不可能让你画的蓝天和看到的蓝天是相同的。既然做不到相同,是否能够认识不同呢,是否能够接纳差异呢,认识不同和接纳差异就是创作的起点。”
“除了探究自然表达与自身表达的映照关系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工作坊给了我发现美的能力,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从事税务法律的夏先生认为绘画是人的母语。
参展人建筑师张先生则认为:“绘画是一个自我挑战和自我发现的过程,绘 画也能成为一个可以超越自身,超越生命的安心之处。”
“风景为何”的展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艺术教育引导人们判断美、发现美、创造美,这场展览,呈现了参与者三年来寻觅、探索和创作的过程,在美学美育的世界里,将艺术生活化,将人生艺术化!
关于见地沙龙:见地沙龙作为一个推动知识共享与改善公共文化的民间文教公益智库平台,致力于促进科学,艺术与人文思想领域的交流与融通,以创造者共学,跨学科交流思辨,驻地行动为方式,探索面向未来的文化与精神道路。
见地自2016年成立8年以来,共举办沙龙,雅集,学塾课,工作坊,游学,读书会等两百余期,创新和探索面向创造者的身体与精神,理智与知觉的“整全性”成长的学习进阶方式,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而美的创造者学习社区。通过在民间搭建科学家,艺术家与人文思想学者的交流切磋平台,举办“见地论坛”,拍摄“听闻见地”对谈新人文节目等五十余期,捕捉设定当代精神文化议题,改良民间文化秩序,引导公共文化价值取向。发起见地·敦煌艺术驻地,“发现地方”文化行动,生态艺术实验等实验艺术驻地行动,促进驻地行动中的文化学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知识互动交流以及跨学科的文化价值生产。